田間常見的秸稈如何“變身”清潔電力?綠色能源又能為日常生活帶來哪些積極改變?帶著這些好奇,在第三個全國生態日期間,長江清源公司所屬阜陽清源公司攜手太和縣圖書館,在館內開展“綠色能源小衛士——生物質秸稈發電探秘”活動,以生動科普解鎖綠色能源新認知。
太和縣是中國桔梗之鄉、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。在夏、秋收獲季節,成片的秸稈便成了廢棄物。秸稈焚燒會給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,這些秸稈真的是廢物嗎?帶著這個疑問,專業人員告訴孩子們這些秸稈是“放錯位置的資源”,并通過“圖片+動畫”可視化形式帶著孩子們一起探秘將秸稈“變廢為寶”的秘密武器。
這些秸稈收割后,打包運送到收儲點,經過破碎、干燥等簡單處理后,便開啟了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轉化之旅。通過生物質熱電聯產廠專用鍋爐高效燃燒,將化學能轉化為熱能,把水加熱成高溫高壓蒸汽。這個過程就像是一口巨大的“高壓鍋”,燃料燃燒產生的熱量讓水沸騰,蒸汽壓力不斷升高。這些蒸汽就像是電廠的“大力士”,推動汽輪機的葉片高速旋轉,汽輪機再帶動發電機運轉,電能就誕生了!這些電能便通過輸電網點亮萬家燈火。
在發電過程中,蒸汽會釋放出一部分熱量。這些熱量不會被浪費,而是會被回收利用,用于生產蒸汽。這些蒸汽直接輸送給附近的工廠、學校或居民區,用于供暖、制冷、烘干等。
當了解到日常丟棄的花生殼、玉米芯等廢棄物也能驅動機器,用來供電供暖,孩子們驚呼小秸稈也有大能量,感嘆科技為環保賦予的神奇力量,在心中種下“環保與資源循環”的認知種子。

現場設置互動問答環節,工作人員針對“秸稈發電相比傳統發電的優勢”“秸稈發電的重要意義”等問題細致解答。孩子們參與熱情高漲,主動分享對綠色能源的理解與思考,現場交流氛圍熱烈融洽。
活動尾聲,工作人員向孩子們發放環保宣傳手冊,引導他們從垃圾分類、節約水電等小事做起,并鼓勵他們向家人傳遞“變廢為寶”知識,爭當“環保小衛士”。
此次活動以“圖書館平臺+企業技術”為雙引擎,憑借“視覺化呈現+通俗化解讀”的形式,讓原本抽象的資源循環利用知識變得可看、可懂——孩子們不僅摸清了生物質秸稈發電的全流程,更將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綠色發展理念深植于心,為全民參與生態保護注入青春動能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