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,近年來,市中區積極探索秸稈綜合利用新途徑,通過建立完善的收儲運用體系,推動秸稈"變廢為寶",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。

近日,在朝陽鎮周坡村,村民們正忙著將玉米秸稈打捆裝車,運往區秸稈收儲中心進行加工處理。
“以前玉米收割后,秸稈要么堆在地里爛掉,要么搬回家當柴燒。現在不僅能處理掉,還能賣錢,真是一舉兩得!”朝陽鎮周坡村村民劉海權說。今年他種植了5畝多玉米,秸稈銷售為他帶來了一筆額外收入。

在區秸稈收儲中心,機器轟鳴作響,玉米秸稈經過粉碎、壓縮、捆綁等工序,變成一個個密封嚴實的圓柱形草垛。這些草垛將通過厭氧發酵工藝,轉化為優質青貯飼料,為養殖業提供原料。
內江甜城益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吳東升介紹:“我們主要回收玉米、水稻、高粱等農作物秸稈,經加工后銷往內江及瀘州、宜賓等周邊地區,既解決了秸稈處理難題,又帶動了農民增收。”

目前,市中區已建立起完善的秸稈收儲運用網絡,全區共建成區級收儲中心2個、鎮級收儲中心10個、村級收儲點70個。通過推廣秸稈"肥料化、飼料化、燃料化"利用模式,培育秸稈飼料化利用主體7家,服務規模牛羊養殖企業9戶。預計今年秸稈青貯、氨化飼料轉化量達0.27萬余噸,全區秸稈綜合利用率將達93%。

秸稈綜合利用不僅解決了農村面源污染問題,更開辟了農民增收新渠道。下一步,市中區將繼續完善秸稈收儲運體系,拓展利用渠道,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,為鄉村振興注入綠色動能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