雙搶過后,農人們在體會早稻豐收的喜悅之余,秸稈的去向常成困擾。黃石鎮積極探索秸稈綜合利用方法,高效進行回收利用,秸稈焚燒治理由以前的“堵”轉變為現在的“疏”,從前的一道治理“燒腦題”,轉化成為一筆“綠色財富”。

早稻田里,秸稈打捆機正忙著“就地作業”。散亂一地的秸稈被“吞”入機腹,經壓實、捆扎,轉眼化作一包包方形的“秸稈包”,從機尾整齊“吐出”。這些被養殖戶定制的秸稈包,被工人一捆捆送上轉運車。
新農人李麗軍創辦的黃石鎮秸稈回收中心,正是政策護航下的受益者。鎮黨委和政府通過政策傾斜與常態化幫扶,為中心發展掃清障礙。如今干草打捆機、玉米高秸稈收割機等設備一應俱全。“我打算再添臺濕草打捆機,還能享受惠農補貼。”李麗軍笑著跟鎮領導匯報工作。據了解,打捆機日均作業300畝,效率頗高。干草包每包30斤,售價4.5元;濕草經發酵制成青貯飼料,每噸280元,一年外銷2300噸,供不應求。

秸稈利用好,增收又環保。未來,黃石鎮將繼續加大秸稈回收利用力度,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體系,加大資金投入,培養專業人才,拓展秸稈利用領域,開發高附加值產品,讓昔日的“田間廢棄物”,真正蛻變為鄉村振興的“綠色財富”,為“秀美桃源”建設添磚加瓦。 |